
台灣男足確定無緣2027亞洲盃會內賽,中華足協被爆出多項行政疏失,甚至連台灣男足隊隊長陳柏良都忍不住說出那句令人心酸的話:「台灣人欺負台灣人。」
這場比賽,台灣以1比6慘敗泰國,夢碎亞洲盃。賽後總教練黃哲明無預警請辭,痛批足協未給予應有的尊重與待遇;球員們則透露,到泰國比賽時住宿簡陋、訓練設備不足。有人失望,有人憤怒,但更多人只是沉默。這種沉默,比輸球更刺耳。
我看著新聞,心裡一陣發酸。不是因為比分,而是那股「沒有人在乎」的冷漠。球員拼命踢、教練被逼走、制度卻依舊原地踏步。體育原該是凝聚人心的力量,卻在這裡成了心灰意冷的象徵。
但日前我的微信朋友圈卻被另一場又一場足球賽刷屏。不是歐冠,也不是中超,而是來自中國江蘇的業餘聯賽「蘇超」。雖只是十三座城市間的比賽,卻場場爆滿、全網狂熱,連黃牛票都炒到六百元人民幣。有人說那只是「地方賽」,但我看見的,是另一種可能:人民自發地愛上一場屬於自己的比賽。
回憶「村超」:草根的熱情與純粹的凝聚
看著蘇超火熱,我不禁想起那場曾震撼全中國的「村超」。那是貴州榕江的小村莊,球員是老師、木匠、電焊工,賽前跳苗族舞、賽後唱侗族歌。觀眾席上是全村老少,不為名、不為利,只為那句:「這是我們村的隊。」
那股熱情穿越語言與海峽,我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那不只是比賽,而是生活的節奏、社群的慶典。體育原來可以這麼真誠、這麼動人。
「蘇超」的梗與榮譽感,讓城市彼此較勁
蘇超之所以能激起熱潮,不只是因為比賽精彩,更因為它喚起了地方城市之間的情感張力。南京對南通,被戲稱為「南霸天之爭」;徐州對宿遷,是「楚漢再戰」。而連續三場沒進球的常州隊,更被網友調侃隊名從「常州」變成「吊州」、「巾州」,最後只剩一筆的「丨州」,笑稱「留給常州的筆劃不多了」。
這些幽默與戲謔,反映的是地方球迷對城市榮耀的投入,也展現了城市之間的良性競爭與歸屬感。
還記得在北京工作時,我第一次走進CBA首鋼隊主場。滿場觀眾如潮水般洶湧,氣氛宛如過節。那場比賽北京逆轉獲勝,全場高喊「北京!北京!」我一開始還只是觀察者,但後來也忍不住加入吶喊。那一刻,我不再只是個異鄉人,而彷彿成為這座城市的一份子。體育的魔力,正是在於讓人全情投入,願意為一個地方奉上情感。
台灣也曾感受過屬於自己的榮耀
這種情感,在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再度體會到。我們的棒球隊一路過關斬將,進入冠軍戰,最終以4:0完封日本,奪下台灣棒球史上第一座一級國際賽事冠軍。
最後一局,林凱威投出關鍵球,對手擊出平飛球,朱育賢接殺、踩壘、雙殺成功,比賽結束,全隊擁抱痛哭。我坐在電視前激動落淚,心裡想的不是比數,而是:「我們真的做到了。」
這場勝利不只是運動成就,更像是整個台灣一次集體情緒的釋放,一次對世界的自信宣示。
村超與蘇超:野性與制度的共振
村超來自土地,是生活的自然流露;蘇超則是結合文旅與制度的城市工程。一個奔放草根,一個組織穩健,卻都成功打造了人民的運動盛會。
台灣並不缺基礎。中職的主題日、PLG的主場行銷、新竹攻城獅的嘉年華式比賽、台鋼雄鷹深耕高雄的在地節奏,都在告訴我們:我們其實有潛力,只差一份「真心」。
村超與蘇超:野性與制度的共振
村超來自土地,是生活與人情的直接流露;蘇超則是結合文旅資源、制度與城市形象的文化工程。一個奔放草根,一個組織穩健,卻都成功打造了屬於人民的運動盛會。
事實上,台灣也並不缺乏基礎。中華職棒的主題日、啦啦隊文化,PLG與T1聯盟的主場行銷,新竹攻城獅結合音樂燈光營造嘉年華氛圍,台鋼雄鷹則深耕高雄,創造屬於南部的棒球節奏。體育,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
台灣也可以有自己的「蘇超」
如果我們願意再走近一步,讓體育與地方文化、族群認同、城市個性更深度結合,會發生什麼事?
想像一場比賽,中場不是冷場,而是傳統技藝登台;觀眾不只是看球,更在參與屬於自己土地的慶典。當體育變成一種地方儀式,成為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它自然會從球場延伸進生活,變成大家都想參與的一部分。
體育,是人與土地的情感對話
村超讓我們看到,體育可以接地氣;蘇超證明了,只要用對方法,業餘也能全民瘋狂。台灣,當然也能走出自己的版本,不是照抄,而是為這塊土地量身打造。
體育的意義,從來不只是比分或排名,而是在那些歡呼與淚水交織的時刻,我們重新認識彼此、認識我們腳下的土地。
它不是現實的逃避,而是讓我們更靠近這片土地的入口。也許哪天,我們不再問「誰贏了?」而是說:「今天的比賽,就像家一樣熱鬧。」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