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生成的照片風格插圖,象徵中美貿易戰的角力,棋盤上的美元與人民幣棋子被鐵鏈連結,背景有貨櫃船,呼應倪國緯相關文章的主題。

911到中美貿易戰:資訊與格局的深刻啟示

中美貿易戰談判陷入僵局,關稅與技術競逐不僅改變全球經濟,也深刻牽動供應鏈與國際秩序。作者回顧在北京工作的經歷,從《參考消息》到911事件,再到國際新聞自由化與《環球時報》崛起,親身見證資訊封閉與開放的轉折。這段歷程顯示媒體如何塑造輿論,也映照當下中美博弈的深層意涵。倪國緯提醒,面對風雨欲來的局勢,保持思辨,才是每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AI 生成的照片風格插圖,象徵中美貿易戰的角力,棋盤上的美元與人民幣棋子被鐵鏈連結,背景有貨櫃船,呼應倪國緯相關文章的主題。
此圖以 AI 技術生成,呈現中美貿易戰的緊張氛圍。美元與人民幣棋子彼此鎖鏈相連,背景貨櫃船凸顯全球供應鏈的壓力。圖片與倪國緯的專欄文章搭配,提升在網路搜尋中的辨識度。

全球矚目的中美關稅談判,至今尚未有任何結果。原本平靜的國際經濟因為川普政府課徵對等關稅政策掀起巨大波瀾。美國祭出加稅威脅,中國大陸立刻以反制措施應對,局勢愈演愈烈。然而更深層的較量,來自技術競逐、供應鏈掌控與意識形態的衝突。這場交鋒,不僅考驗兩國的耐力,也牽動著全世界的未來。對許多關注國際新聞的觀察者而言,這場戰役猶如一齣多幕劇,開場才剛拉開,高潮未至,結局難測。

初到北京的日子

這樣的局勢,讓我想起當年剛到北京工作的時候。那時候,若想了解國際新聞,得靠一份特殊的報紙——《參考消息》。這份原為內部參閱的刊物,後來雖對外開放,但內容仍由上層把關過濾。我每天都會買上一份細讀,其中引用台灣新聞的片段,總讓我有種漂洋過海的親切感。

與其說《參考消息》讓人了解世界,不如說它提供的是一扇有濾鏡的窗。我總在想,若沒有更直接的資訊渠道,北京的民眾又怎能真正掌握世界脈動?

911事件的震撼與啟發

2001年9月11日,我坐在租屋處盯著電視畫面,看著紐約世貿中心遭遇恐怖攻擊。那晚整個夜晚我幾乎無法闔眼。但第二天一早走進辦公室,迎接我的卻是毫無波瀾的氣氛。同事們對這場震撼全球的事件幾乎一無所知。有人甚至懷疑:「這是真的嗎?新聞上怎麼沒講?」

那一刻我才明白,資訊封閉不只造成知識落差,還讓人與世界隔絕。我的同事們並非不關心國際,而是無從得知。這一事件在我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

國際新聞自由化的轉折

或許正因如此,沒過多久就傳出中宣部放寬國際新聞的審查規定,各家媒體得以自由引進外電報導。這一改變,迅速在媒體圈發酵,報紙上的國際新聞版面與日俱增。起初,我以為這只是短暫的開放,沒想到竟成為一種新常態。

一時間,國際新聞從稀缺資源變成舖天蓋地。甚至一些小國內部的政局異動,都能佔據顯著版面。我開始察覺,一種不同以往的輿論氛圍正在成形。

報攤上的黑山共和國

記憶中最有趣的畫面,是2003年南斯拉夫解體的新聞接連登上頭版。我原本對塞爾維亞和蒙特內哥羅(中國大陸翻譯成黑山共和國)的事毫無興趣,但因為報紙連日不斷報導,我逐漸對黑山共和國的歷史與處境產生好奇。甚至一度還上網查了資料,想弄清楚為什麼有個國家叫黑山?最近為何老是登上報端主角?

這也讓我體會到,媒體的選擇本身就能影響人們的注意力,而注意力,終將轉化為某種觀點與態度。

《環球時報》的誕生

在這樣的氣氛下,《環球時報》橫空出世。這份標榜報導全球熱點的報紙,以挑釁、誇張的標題快速擄獲讀者目光。我曾經問過一位《人民日報》的朋友:「怎麼放任它用那麼誇張的語氣?」他苦笑著回答:「它是市場化操作,要賣得出去,總得讓人多看兩眼。」

每次經過書報攤,我都會被它的頭版標題吸引目光,有時甚至會因為好奇買一份回家。雖然知道它的語調有時偏頗,但不得不承認,它確實改變了不少人閱讀國際新聞的習慣。

民間與學界的雙重回響

北京是一座對政治與時事格外敏感的城市。那段時間,無論在地鐵上還是便利商店旁,總能聽到有人討論歐美局勢、批評外交決策,有些評論甚至讓我這個國關博士生都覺得自愧不如。

這種對國際局勢的廣泛討論,不僅反映在街頭巷尾的日常對話,更延伸進了學術殿堂。當時我在北大修課,冷戰史是我們課堂上的主旋律。老師們研究美蘇博弈的種種細節,有時甚至以地圖和檔案資料重建當時的戰略布局。社會與學術間的回音,讓我覺得整個國家的注意力正逐漸轉向國際。

這樣的氛圍也讓我反思,資訊的擴散不僅提升了民眾的關心程度,也讓教育體系的研究方向與時俱進。從地鐵裡的即席評論,到課堂上的縝密推演,那是一段民智初開、思想互動的特別時光。

「和平崛起」的語意爭議

還記得有一次,胡錦濤在演講中提到「和平崛起」一詞,立刻引發外界不安。老師在課堂上直言不諱地批評:「這個用詞太敏感,讓西方以為中國想以強硬方式登上世界舞台。」

據說為了平息波瀾,政府後來不僅改口為「和平發展」,還在全球進行大規模宣傳。教授一語雙關地說:「這改名的代價,可不只是宣傳費,簡直能買下一個太平洋島國。」

無聲戰火正悄然燃燒

回首過往,從封閉資訊到新聞自由的局部鬆動,再到全民關注國際局勢的今天,這一切轉變的背後,並非單一事件促成,而是層層推動、步步累積的結果。

如今,中美貿易戰持續膠著。我們無從預測它的最終走向,但可以確信的是,這不是短暫的煙火,而是一場會深刻影響全球格局的漫長較量。從過去的報紙故事中,我們或許能讀出些微啟示:當世界變得複雜,保持思辨,是每個人的責任。

風雨欲來,我們都在局中。

延伸閱讀:

熊貓外交再現舞台:從憨態可掬到地緣政治的柔性力量

北京798藝術區:倪國緯談中國當代藝術的政治與商業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