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讀了李貴敏委員的文章,心中那份對「貧窮黑數」的沉重感久久不散。委員的文章揭示了這樣一個荒謬的現實:當統計數字不斷宣揚我們身處「最富時代」時,仍有清寒學子因一萬八千元的學雜費而選擇輕生,這彷彿是兩個完全斷裂的台灣。然而,這份無力感,遠不只停留於數字的失真,更滲透進了每個努力向上爬,卻被時代洪流無情拉扯的個體生命之中。
繁榮數據與微薄薪資的巨大鴻溝
當新聞頭條不斷報導著出口暢旺、經濟成長率有望再創佳績時,我身邊許多年輕人卻仍在找尋下一份「能夠撐起生活」的工作。我們清楚地知道,如今的經濟成就,大多集中在少數高科技產業,如同護國神山般巍峨聳立,拉高了整體平均值。但在傳統產業、服務業,或那些被視為「非典型就業」的灰色地帶裡,我們卻找不到那條通往高薪安穩的階梯。
景氣似乎在某個高空迴廊中獨自美好,而我們這些在地面上奔跑的人,只能感受到呼嘯而過的風聲。多少人渴望能找到一份薪水能再多一萬、兩萬的工作,好讓我們能從房租與物價的夾縫中喘一口氣,但投出的履歷石沉大海,或者換來的只是更長的工時與微薄的加薪。我們不是不夠努力,而是時代的風向只吹向了特定的領域,對我們這些在其他賽道上奮鬥的人來說,那份「經濟有感」的富裕,成了我們遙不可及的風景。這份找不到施力點的無奈,才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底色。
臨界點上的世代:自救無門的困境
我們這一代,大多處於一種進退兩難的「臨界點」上。我們或許達不到政府救助的低收入戶標準,因為我們還能勉強工作,勉強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然而,我們也遠遠稱不上富裕,面對不斷上漲的房租、未來子女的教育支出、以及父母的長照需求,我們幾乎沒有任何緩衝空間。
國際社會不斷警告,許多人其實只是一場疾病、一次失業或一次意外,就可能跌回貧窮線以下。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我們每天面對的生存恐懼。我們知道,傳統的社會安全網設計,是為了接住那些「已經倒下」的人,但對於我們這些「正在邊緣掙扎」的人,社會制度似乎沒有設計一個「防止跌倒」的機制。這份無奈在於:我們知道風險就在眼前,卻沒有足夠的力量或外部支持來築起自己的防線。我們必須在工作與家庭的重壓下,獨自承擔所有的不確定性。
自我賦權:在不確定性中為自己撐傘
面對結構性的貧窮黑數、失真的統計數字,以及那道橫亙在高薪與微薄薪資之間的鴻溝,我們意識到,外部力量的改變或許遙不可期,等待制度的修正更是漫長而緩慢的。如果我們將全部的希望寄託於「社會安全網」能夠及時伸出援手,恐怕只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絕望與無力。
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裡,真正的出路或許不在於向外求援,而在於向內自我賦權。
我們不能再寄望於一份「理所當然」的穩定工作,而是必須成為自己的「救生員」。這要求我們放下對體制支援的依賴,轉而將精力集中在那些能為自己創造價值的方面:不斷提升技能、學習跨領域知識、掌握時代所需的技術、並培養不可替代的專業能力。只有當我們不再把命運交給外部的經濟潮流,而是將自己打造成足以抵禦風暴的獨立個體,才能在富裕光環下的陰影中,為自己點亮一盞燈。與其無奈地等待政府來「接住」我們,不如奮力一搏,用自己的雙手,在潮起潮落的經濟海嘯中,為自己打造一艘堅固的扁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