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眼見證!中國電動車從北京夢想走向歐洲現實

比亞迪運輸船載運電動車抵達德國港口的AI插圖

文章聚焦於中歐電動車談判的重大轉折——歐盟與中國正以「價格承諾」機制取代高關稅政策,為電動車產業開啟新局。作者以親身經歷回顧在北京參與新能源車宣傳企劃的過往,見證中國電動車從技術摸索到全球領先的過程。文中描繪比亞迪專船載運3000輛電動車抵達德國的壯觀場景,象徵中國電車進軍歐洲的新時代。文章同時分析歐洲市場的文化差異與中歐合作潛力,指出這不只是貿易談判,更是全球產業版圖重塑的關鍵時刻。對台灣而言,這是不可錯過的供應鏈契機。

從Molly到Labubu:中國盲盒經濟如何席捲亞洲

年輕人手拿Labubu公仔,在泡泡瑪特店裡開心展示的AI插圖

這篇文章以Labubu的爆紅為切入點,探討中國盲盒經濟的崛起與泡泡瑪特的商業奇蹟。Labubu以其獨特造型與反差魅力,掀起年輕世代的收藏熱潮,背後反映的是人們對「未知驚喜」的心理渴望。泡泡瑪特透過打造原創IP如Molly與Labubu,成功將消費行為轉化為情感體驗,讓拆盒成為一種娛樂儀式。文章指出,盲盒經濟的成功關鍵在於創新與情緒行銷,但同時也存在過度消費與上癮的隱憂。對台灣商界而言,這是一堂結合創意與市場洞察的啟示課,提醒企業唯有掌握人心、快速應變,才能在變幻的市場中長期立足。

台灣房價高燒不退,看看中國大陸的「鶴崗化」現象

台北高房價與鶴崗低房價對比的AI插圖,展現兩岸房市兩極化現象

這篇文章以「鶴崗」為引,對比中國大陸與台灣截然不同的房市現象。鶴崗曾是煤炭重鎮,隨著資源枯竭、人口外流,房價跌至不可思議的低點,成為「躺平族」的理想落腳地;而台灣房價卻節節高升,讓年輕人望屋興嘆,甚至影響結婚與生育意願。文章指出,鶴崗的「低價困局」與台灣的「高價焦慮」,其實都反映出經濟結構轉型與產業發展失衡的問題。作者認為,唯有推動多元產業、均衡發展,才能避免城市「鶴崗化」或「泡沫化」,讓人民真正實現安居樂業的願景。

從阿凡提到青稞酒:我見證的京城繁華

北京新疆餐廳內景,舞台上有維吾爾族樂手與舞者表演,餐廳內賓客滿座享用新疆料理

2024年底,北京與上海的零售數據由盛轉衰,讓我回想起多年前在北京工作的歲月。那時的城市熱鬧非凡,胡同裡的阿凡提餐廳總是座無虛席,維吾爾樂手的馬頭琴聲迴盪整晚,舞者的身影在燈光下翩然起舞。與同事們在此慶功、與外國遊客一同起舞的場景,成為記憶中最鮮明的片段。隨著阿凡提歇業,我又轉往西藏與北韓主題餐廳,感受不同文化交融的魅力。如今,當北京的消費市場轉冷,這些曾象徵繁華的餐廳彷彿成了時代的縮影。繁華散盡,餘音猶在,那些關於音樂、笑聲與友誼的記憶,仍在心底閃閃發光。

網軍靠寫貼文年賺50億!鄭州幫揭密中國網軍新玩法

鄭州內容工廠現場,年輕人坐在電腦與手機前同步操作,冷白燈光映照出高效率與壓力感,倪國緯用AI繪製

中國「鄭州幫」被譽為新世代的內容工廠代表,展現出網軍商業化、制度化的極致樣貌。這群來自中原的年輕人,運用演算法與SOP流程,每天批量生產上萬篇小紅書筆記,從拍照、撰文到留言互動,全以工業化方式完成。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輿論打手,而是靠「製造真實感」賺錢的內容軍團。這樣的模式創造出龐大收益,也引發對真實與虛構界線的省思。對台灣而言,雖然市場規模較小,但「DAU商業網軍」的運作邏輯仍具啟示意義。若能善用數據與內容策略,讓網軍思維轉化為商業行銷能量,也許能為台灣數位產業開啟全新局面。

陸劇全球爆紅、台劇逐漸失聲:誰偷走了台灣的文化光芒?

台灣青年凝視滿牆中國影視劇海報的插圖

中國大陸的文化軟實力正快速崛起,根據《2025全球軟實力指數》,中國首次超越英國,位居全球第二。從電玩《黑悟空》到電影《哪吒2》,再到《琅琊榜》《陳情令》等影視作品的全球熱播,中國文化產業的成熟度與影響力已達新高度。這股浪潮不僅席捲亞洲,也讓Netflix、Disney+等國際平台紛紛引進陸劇。相較之下,台灣影視與音樂產業近年陷入停滯,創作能量受政策侷限,市場規模日漸萎縮。昔日的華語文化中心,如今面臨被超越的危機。台灣若想重振文化榮光,必須重拾創意精神,突破體制限制,才能在全球文化競爭中再度發光。

AI新戰局開打:中國技術突飛猛進,美國與台灣該怎麼應對?

象徵中美AI競爭、台灣夾在中間的插圖

中國大陸近期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突破,已引發全球矚目。以低成本、高效率為特點的新一代AI模型,讓中國成功打破美國長期壟斷的技術優勢,也促使華府重新審視科技戰略。面對中國AI技術迅速崛起、美國全力防堵的態勢,台灣正處於兩強夾擊的關鍵位置。雖然台灣已有TAIDE、TAME、DaVinci等本地AI計畫,但資金與規模仍與中美差距甚大。AI時代的浪潮不會等待任何國家,唯有積極投入研發、建立自主技術與國際合作策略,台灣才能在中美科技競賽中找出自己的定位,抓住新時代的發展契機。

盡信AI,不如無AI?當智慧機器取代了人類的思考

AI錯誤繪製國王的插圖,象徵科技誤解歷史

2024年,一款AI圖像生成器誤將英國中古時代的國王畫成非洲裔,引發全球討論。這起事件揭示AI在重塑歷史與知識時可能產生的偏差。澳洲學者Sarah V. Bentley指出,AI並非像印刷術那樣讓更多人獲得知識,而是透過演算法將海量資料壓縮成「單一答案」,卻可能混雜偏見與錯誤。從黑人國王到女性教宗的「AI幻象」,顯示科技正在重構人類記憶,引發「數位失憶」與判斷力流失的危機。AI帶來便捷的同時,也讓人類越來越依賴機器思考。唯有重拾蘇格拉底式的懷疑精神,意識到「知道自己無知」,我們才能在AI主導的時代保持清醒與智慧。

台灣服務業的挑戰:如何迎戰大陸服務的變革

超市裡人來人往,工作人員熱情接待顧客的插圖

中國大陸的服務業在近年迎來巨大轉變,從過去國營體制下的冷漠服務,逐漸邁向以顧客體驗為核心的全新時代。海底撈率先以熱情周到的待客方式掀起服務革命,將「顧客至上」化為企業文化;而許昌的胖東來超市更以貼心細節打動人心,從為長者準備休息椅、提供保暖手套,到公開商品進價與毛利率,甚至主動承擔社區水電費,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誠意與責任感。這些創新讓大陸服務業從1.0進化至2.0,成為全球關注的典範。反觀台灣,若仍自滿於過往的優勢而缺乏創新,恐將在競爭中被超越。

從台式文青咖啡館到全球最大市場:中國咖啡文化的崛起

中國大陸咖啡館裡許多人喝咖啡的插圖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咖啡市場發展速度驚人,根據World Coffee Portal統計,截至2023年底,大陸品牌咖啡店已達4萬9千多家,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從當年北京的「雕刻時光」到如今瑞幸、庫迪與星巴克三足鼎立,咖啡早已從小眾文化走入尋常百姓生活。瑞幸憑藉創新與聯名策略,如「醬香拿鐵」等爆款產品,成功抓住年輕族群目光,帶動市場熱潮。中國咖啡文化的多樣化與創新精神,展現了消費升級的力量,也為台灣企業提供寶貴啟示:唯有不斷創新與靈活應變,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