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繪製的插圖描繪消費者發現 Uber 會員價格比非會員貴而感到氣憤,象徵被大數據殺熟、被平台當盤子的現象。此為倪國緯 (Ni Guowei) 撰寫之關於演算法定價文章的配圖。

老客戶都哭了!你以為的「熟客優惠」根本是假的,演算法如何讓你默默當盤子?

倪國緯深度解析:為何吳伯會員反而更貴?揭秘演算法背後的「大數據殺熟」真相!你以為的優惠可能是陷阱,別再傻傻被平台當盤子。本文教你看穿手機差異定價,3招實用攻略拒絕被坑。

用AI繪製的插圖描繪消費者發現 Uber 會員價格比非會員貴而感到氣憤,象徵被大數據殺熟、被平台當盤子的現象。此為倪國緯 (Ni Guowei) 撰寫之關於演算法定價文章的配圖。
圖說:這張AI繪製的插圖生動呈現了倪國緯在文中探討的「殺熟」現象:忠誠的老客戶在演算法眼中,可能只是待宰的「盤子」。

最近,台灣社群上炸開了鍋,起因是知名叫車訂餐平台吳伯萬的會員們,發現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現象:身為忠誠付費的會員,叫車或訂餐的價格,竟然比非會員還貴!

有網友親身實測分享,她和媽媽同時用吳伯叫同一趟車,目的地一模一樣。結果,持有吳伯萬會員資格、照理說享有優惠的媽媽,折扣後車資是 158 元;而沒有會員身份的原Po,車資反倒只要 126 元

這簡直是把消費者當成了冤大頭,難怪網友們群情激憤,直呼:「繳了年費,反而被當盤子!」這波「退訂潮」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在網路世界早已不是秘密的「潛規則」——一個源自中國大陸,如今席捲全球電商、外送、旅遊平台的灰色地帶:「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是什麼?演算法精準鎖定你的錢包

什麼是「大數據殺熟」?顧名思義,就是平台利用龐大的數據分析技術,對老客戶、熟客或特定群體,施以比新客戶或不常使用者更高的價格。

它不是隨機的,而是精密計算下的「差別定價」(在經濟學上稱為一級價格歧視)。

平台背後的演算法,就像一個冷酷無情的商業間諜,默默收集並分析你我所有的網路行為:

你的消費習慣: 過去的購買紀錄、對價格的敏感度、是否經常比價、使用的優惠券類型。

你的支付能力: 透過你的手機型號、居住地郵遞區號、過去的消費金額,推測你的收入水平與價格承受上限。

你的急迫性: 搜尋同一商品或服務的頻率、瀏覽時間、是否「加購後放棄」,都會被視為購買意願強烈的訊號。

演算法會為你繪製一個極為精準的「用戶畫像」,然後根據這個畫像,實施「一人一價」的收割策略。它知道你最多願意付多少錢,然後就收你那個最高價,拿走所有本來屬於你的「消費者剩餘」。

在演算法眼中,你不是需要被回饋的「熟客」,而是被鎖定收割、價格彈性最低的「盤子」。

不只會員被坑:連手機型號都有「歧視」價

如果你以為只有會員和非會員之間才有價差,那就太小看大數據的「殺傷力」了。在中國大陸,這類「殺熟」現象早已深入各行各業,甚至出現了更為荒謬的「設備差異化定價」。

北京消費者協會的調查和學者的研究都發現,「殺熟」現象普遍存在於網約車、外賣、訂房、購票等 APP 中。最讓人震驚的例子包括:

手機越貴,車費越高? 曾有教授實測,使用價格越貴的手機(例如高階 iPhone),叫網約車時更容易被分配到更貴的車型,享受的優惠更少,整體費用也更高。

「四機四價」的網路購物: 近期的實測發現,在主流電商平台,使用不同型號的手機(例如不同款的 iPhone、三星、安卓機),搜尋同一款日用品,竟會出現「四機四價」的情況!最大價差甚至可達數十元人民幣,且價格高低分佈毫無規律,打破了「蘋果用戶一定最貴」的傳統認知。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結論:平台正在利用你的「數據資產」,在不告知你的情況下,對你進行無差別、無死角的利益掠奪。

「二重身」算法:找到另一個你來定價

更深層次的殺熟邏輯,來自於一種名為「協同過濾」的算法,或稱「二重身」(Doppelgänger)算法。

這種算法會在你龐大的數據庫中,找出與你的年齡、行為規律、消費偏好、甚至收入水平等數據維度都高度相似的「二重身」群體。平台不需要知道你確切的個人極限,只需要看你的「二重身」願意付多少錢、承受多高的保費,或在賭場中在哪個「放棄點」離開,就能精準預估出你的最高支付意願。

這就是為什麼在熱門時段,你常點的外送會默默漲價;這也是為什麼當你猶豫不決、多次瀏覽卻未下單時,商品價格反而可能微幅上漲,因為演算法判斷你的購買慾已經被「二重身」群體驗證了。

反擊!年輕人的「反向殺熟」與法規的警示

面對平台冷冰冰的演算法霸權,消費者難道只能束手就擒嗎?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年輕人開始了一場與大數據的「貓鼠遊戲」,也就是「反向馴化」(或稱「反向殺熟」)。

年輕人的「反向馴化」攻略

這群「數位原住民」深知演算法的邏輯,於是反其道而行,試圖破壞平台建立的用戶畫像準確性:

建立「哭窮」人設: 在各大社交平台或商品評論區,頻繁發布「太貴了,買不起」、「缺錢」等與價格敏感度相關的負面情緒化文案,讓演算法誤以為你是「價格敏感型」消費者。

技術性干預: 頻繁使用 VPN、切換不同設備、清除 APP 緩存,甚至採取「卸載—重裝—差評」的策略,擾亂平台對自身行為的追蹤與判斷。

匿名化偽裝: 使用虛擬 ID、隱藏個人資訊,擺脫平台基於身份標籤的精準推薦。

這些策略雖然看似有趣,但正如專家所言,這只是一場耗費時間與精力的博弈。終有一天,這些「反向馴化」行為也會被更聰明的演算法歸入新的參數,成為新的殺熟依據。

法律的警鐘:遏止算法作惡

真正治本的方法,還需仰賴法規的介入與制約。

中國大陸已密集出台《個人資訊保護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等法規,明確要求:

不得濫用算法權力: 平台不得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利用數據和演算法,基於消費習慣等資訊,對同一商品或服務設定不同價格。

保障知情權與選擇權: 平台應向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消費者有權利選擇不被個性化定價。

建立算法透明度: 要求平台公開「預估價格」的計算構成,並推動算法備案與審計制度,打破「算法黑箱」。

經濟學家或許認為價格歧視能提高效率,但當這種歧視是基於隱蔽的數據掠奪時,它破壞的就不僅是消費者的錢包,更是整個數字經濟賴以維繫的信任基礎

我們能做什麼?避免成為下一個「盤子

面對無所不在的演算法,我們必須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策略者」。

多設備、多帳號比價: 在進行大額或高頻消費前,養成用不同手機、不同帳號(例如用家人或朋友的)交叉驗證價格的習慣。保留證據、積極維權: 一旦發現價差,立即保留「同一時間、同一商品、不同設備」的完整截圖,向消保單位或平台客服投訴,降低平台違規的縱容成本。

了解平台規則,善用選擇權: 仔細閱讀平台的隱私權政策,主動查找並關閉「個性化推薦」、「基於數據的廣告投放」等選項。

警惕高佣金平台: 依據學術研究,當平台的佣金(提成)比例過高時(例如超過 20%),平台和第三方商家利用大數據殺熟的動機就會急劇增加,因為高佣金往往伴隨著壟斷和對消費者剩餘的掠奪。

技術本身並無好壞,但手握技術的平台,卻有義務「科技向善」。 作為消費者,我們的覺醒與行動,正是督促平台回歸公平、讓數據運用「有溫度」的最強大力量。

延伸閱讀:

訂閱 Uber One 的用戶是盤子?網友實測會員搭車費用比非會員還貴

Uber One會員叫車更貴?網實測「大數據殺熟」再掀討論

金融實戰:六大AI模型真金白銀對決!Google/OpenAI慘輸中國Qwen,Deepseek

網軍靠寫貼文年賺50億!鄭州幫揭密中國網軍新玩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