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政府宣布,自9月29日起至明年6月30日,對中國三人以上的旅遊團實施免簽政策,最長可停留十五天。這是韓國時隔八年再次對大陸團客開放入境,被視為改善中韓關係的重要舉措。
看到這則新聞,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多年前在北京工作時的一段記憶。那一次,我帶著公司三、四十名同事,登上前往韓國的遊輪。那趟旅程,不僅讓我看見異國風光,更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大陸人的生活與性格。
業績目標背後的熱血
那時我在北京一間企業單位擔任執行副總,是公司裡唯一的台灣人。其他幹部與員工,全是來自不同省份的大陸人。
公司總經理為了激勵士氣,在年初開會時語氣豪邁地宣布:「只要業績達標,全體員工出國旅遊!」這句話像一顆震撼彈,立刻在辦公室裡炸開。對許多從沒出過國的年輕員工而言,這是遙不可及的夢。為了達成目標,大家幾乎日夜加班。幾個月後,業績終於突破,旅程成真。
記得以前在大陸媒體工作時,公司的記者曾告訴我,採訪過一家在陸台商,說邀請記者出國旅遊,最後是到黑龍江中俄邊境處開會,然後第二天一大早坐火車到俄羅斯一遊,晚上又回到中國境內。記憶猶新,我心裡不免懷疑,我們這趟會不會也是如此。不過,當旅行社的行程表送到我手上時,上面清楚寫著「天津出發,遊輪前往韓國仁川,韓國停留三晚」。我這才相信,這家公司確實說到做到。
因為許多員工都是第一次出國,所以公司要求大家趕快去辦護照,公司裡洋溢著興奮的氣氛。許多同事第一次拍證件照、還有人緊張地問「出國是不是要帶泡麵」。那份純真與期待,如今仍歷歷在目。
意外的變化,責任忽然落在我身上
出發前兩天,總經理突然叫我進辦公室。他語氣嚴肅地說:「最近中央在查奢靡之風,嚴禁高層幹部用公款出國。我不能走,所有的高層幹部都不能跟著去,只能由你代表公司帶隊。你是台灣人,不在規定範圍內,就麻煩你照顧大家,平安回來。」
聽完這句話,我的心沉了一下。那一刻,我意識到自己不只是旅客,更是一個臨時領隊,要帶著三、四十位從未出過國的年輕員工前往韓國旅遊。責任忽然變得沉重。
出發那天早晨,公司高層都來送行,看著我帶領一群二、三十歲年輕人出發。遊覽車一路從北京駛向天津港,車上笑聲不斷。有人練習著韓文問候,有人研究相機功能。我坐在最後一排,看著窗外的天色,心裡既興奮又忐忑。
現實與想像的落差
登上遊輪後,我和三位同事分配到同一個房間,當我把行李放到房間時,發現到這房間小的離譜,兩個上下鋪,外加一個浴室,只比大陸火車的軟臥車廂稍微大點。大家都是一個行李箱,往地上一擺,就幾乎沒有什麼空間了。晚上洗澡時,更發現以我臃腫的身材在浴室裡,幾乎無法轉身,背後的肥皂泡沫使我費勁千辛萬苦,擺弄各種角度的姿勢才沖洗掉。
本以為遊輪是個聲色十足的歡樂場合,但這艘船上沒有想像中的娛樂設施,沒有表演、沒有賭場,泳池被帆布封起,還堆著垃圾。唯一的「電影院」只是投影機輪播舊片。中午吃飯時,我以為是自助餐,結果一人一盤四菜一飯。等我們晚去一步,就被告知「已經沒有了」,得再等一小時。那一刻,我真正理解「遊輪」這兩個字,原來也分等級。
雖然條件艱苦,大家仍充滿熱情。有人在甲板上迎風自拍,有人高興得一夜沒睡。對許多同事來說,這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離開中國大陸的土地。
韓國的三天,與年輕的心
船晃了一天一夜,終於抵達仁川港。上岸後導遊開門見山地說:「這幾天有三次購物行程,請大家多多配合。」我聽了暗暗叫苦,這些月薪三、四千人民幣的年輕人,哪有錢買東西?
到了第一個購物點時,怕導遊不悅,我只好自己先買幾樣小東西。沒想到,我一買,大家立刻跟著買。原本擔心他們買不起,結果每個人都拎著大包小包,笑得像孩子。後來我才明白,他們平常雖然生活拮据,但懂得省下微薄的積蓄,為了這樣一次機會能盡情體驗。那不是浪費,而是一種難得的自由。
我們參觀青瓦台、走過三八線,看著韓國士兵筆直站立。有人第一次吃韓式燒烤,辣得直流眼淚卻還不停夾菜;有人在免稅店裡替父母挑禮物,掏出一張張摺得整齊的鈔票。
那一刻,我真正看見這群年輕人的真實模樣。他們努力、節儉,卻不失對生活的熱情與希望。
夜色中的感悟
六天五夜的旅程結束,返航那晚我獨自站在甲板上,海風很冷,身後傳來同事們的笑聲。那一刻,我心裡湧上一股難以言喻的感動。
我終於明白,大陸的發展並不只在數據和建築,而是來自這些平凡人的堅韌與奮鬥。他們或許話不多,卻每天踏實工作;他們或許收入不高,卻願意為家人付出所有。那份力量,讓我至今難忘。
如今看到韓國再次開放大陸團客免簽,這條新聞在我心中不只是外交消息,而是一個象徵。它喚起了那段與大陸同事共同旅行的記憶,也提醒我,理解一個國家,不能只看表面。大陸現在能夠發展的這麼快,就藏在那群普通年輕人的笑容裡。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