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服務業的挑戰:如何迎戰大陸服務的變革

中國大陸的服務業在近年迎來巨大轉變,從過去國營體制下的冷漠服務,逐漸邁向以顧客體驗為核心的全新時代。海底撈率先以熱情周到的待客方式掀起服務革命,將「顧客至上」化為企業文化;而許昌的胖東來超市更以貼心細節打動人心,從為長者準備休息椅、提供保暖手套,到公開商品進價與毛利率,甚至主動承擔社區水電費,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誠意與責任感。這些創新讓大陸服務業從1.0進化至2.0,成為全球關注的典範。反觀台灣,若仍自滿於過往的優勢而缺乏創新,恐將在競爭中被超越。
由倪國緯筆耕主理 觀天下風雲,論科技大勢,識海峽脈動,記時代浮沉。
由倪國緯筆耕主理 觀天下風雲,論科技大勢,識海峽脈動,記時代浮沉。

中國大陸的服務業在近年迎來巨大轉變,從過去國營體制下的冷漠服務,逐漸邁向以顧客體驗為核心的全新時代。海底撈率先以熱情周到的待客方式掀起服務革命,將「顧客至上」化為企業文化;而許昌的胖東來超市更以貼心細節打動人心,從為長者準備休息椅、提供保暖手套,到公開商品進價與毛利率,甚至主動承擔社區水電費,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誠意與責任感。這些創新讓大陸服務業從1.0進化至2.0,成為全球關注的典範。反觀台灣,若仍自滿於過往的優勢而缺乏創新,恐將在競爭中被超越。

讀完《紐約客》Joshua Rothman的〈Will A.I. Save the News?〉,回想起自己曾在北京創辦產業報紙、帶領年輕記者追尋新聞理想的歲月。面對AI快速滲透新聞產業,從台灣近期的政治風暴談起,質疑新聞是否仍堅守為公眾服務的初心。文章穿插過往在北京的真實經歷:從麻將桌上挖掘世界獨家,到親眼見證年輕記者在現實中成長的過程。反思新聞不只是資訊,更是信念與責任的傳遞;而兩岸交流亦不該被恐懼綁架。唯有不忘初衷,堅守理想,台灣才能在AI時代走得更穩、更遠。

最近在臉書與IG上頻繁出現「喜馬拉雅國際版 Himalaya」的廣告,讓我想起自己多年來關注中國大陸Podcast產業的經驗。身為「喜馬拉雅」與「得到」的長期用戶,我見證了這些平台如何從內容創作走向資本整合。2025年6月,騰訊音樂以12.6億美元收購「喜馬拉雅」,象徵聲音產業正式進入整合時代。這不只是企業交易,更是「耳朵經濟」在AI與資本推動下的演進縮影。相較之下,台灣的SoundOn與好好聽FM仍受限於市場規模與投資不足。聲音平台的價值,來自用戶長期的信任與陪伴,也提醒我們:當AI讓聲音製作更容易,誰能在這場「聲音革命」中找到自己的節奏,才是關鍵。

人生真的命中注定嗎?感悟分享《了凡四訓》作者袁了凡的改命故事:從被孔先生算定一生無子、五十三歲而終,到因雲谷禪師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徹底翻轉人生。這個古老故事不僅啟發人心,也與美國總統林肯的奮鬥歷程相呼應。心理學家 Robert K. Merton 的「自我實現預言」、Carol Dweck 的「成長型心態」,更進一步證明命運並非死局,而是可以透過信念與行動重寫的草稿本。即使身處低潮,我們仍能選擇奮起,掌握屬於自己的未來。

倪國緯回憶自己在北京指導年輕記者撰寫關於聯想併購IBM的報導,反思新聞的價值與AI的影響。他認為,AI雖能生成新聞,但無法取代對真相的執著與情感的理解。新聞的靈魂仍需具備人性的記者來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