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國緯

倪國緯

從《紐約客》到北京新聞夢:我在AI時代重新思考新聞的靈魂

資深記者在電腦前伏案寫作,螢幕上閃爍著AI標誌,背景呈現政治風暴與新聞採訪場景。

讀完《紐約客》Joshua Rothman的〈Will A.I. Save the News?〉,回想起自己曾在北京創辦產業報紙、帶領年輕記者追尋新聞理想的歲月。面對AI快速滲透新聞產業,從台灣近期的政治風暴談起,質疑新聞是否仍堅守為公眾服務的初心。文章穿插過往在北京的真實經歷:從麻將桌上挖掘世界獨家,到親眼見證年輕記者在現實中成長的過程。反思新聞不只是資訊,更是信念與責任的傳遞;而兩岸交流亦不該被恐懼綁架。唯有不忘初衷,堅守理想,台灣才能在AI時代走得更穩、更遠。

中國新能源車電池技術大突破,台灣如何搭上順風車?

由AI繪製的插圖,描繪新能源車與鋰電池產業的未來場景,中央是一輛電動車在充電,旁有大型電池與藍色能量流動特效,背景呈現未來城市與綠能科技融合的氛圍。

2024年7月,中國汽車市場迎來歷史轉折點——新能源車(含純電與油電混合車)銷量首次超越燃油車,市場占比達51%,宣告燃油車時代走向終章。這場革命的核心在於電池技術的突破與成本下降,使續航力大幅提升、普及速度加快。十年間,中國電池產業憑藉技術創新與產業鏈整合,從追趕者成為全球領跑者。寧德時代與比亞迪等企業不僅稱霸國內市場,也積極布局歐美與東南亞。中國掌握全球鋰、鈷、石墨等關鍵材料供應鏈,並在政策與資本支持下建立強大優勢。這場新能源浪潮,不僅改變全球汽車產業版圖,也為兩岸技術合作開啟新契機。

親歷大陸醫療亂象:大陸醫療體驗背後的潛規則與辛酸

在中國大陸醫院候診區,許多人面露疲憊與焦慮,等待看病的痛苦場景,由AI繪製。

中國大陸近日宣布開放外商獨資醫院設立,引發熱議。作者倪國緯回憶自己在北京的親身經歷,從望京傳聞的「美國人醫院」到昆明擁擠的產檢現場,深刻體會到大陸醫療體系的落差與矛盾。他描繪了掛號難、就診慢、費用高的現實,也講述台灣醫師的真誠建議與中醫師對傳統醫術的無奈。文中透過個人故事對比兩岸醫療文化的不同,點出中醫的式微與外資醫院的崛起,既展現人情冷暖,也揭示體制問題。最後,作者反思外商醫療開放政策能否真正改善「看病難」的困境。

信仰的滲透力:中國社會中的宗教生活多樣性

AI繪製的插圖,左邊是佛教寺廟中信眾拜拜、香火鼎盛;右邊是基督教堂內信徒做禮拜的景象。

共產主義誕生以來,長期與宗教對立,但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社會逐漸出現宗教復甦的現象。作者在北京工作期間,親身見證廣化寺香火鼎盛、信眾絡繹不絕的景象,也聽聞江浙地區隱密教會吸引上萬人聚會的故事,展現信仰力量的回歸。從佛教的祈福、道教的修行,到基督教的禮拜,宗教以多樣形式滲透日常生活。即使經歷無神論教育與現代化浪潮,人們依舊尋求心靈的依靠。宗教不僅是信仰,更是文化的延續與人心的安放,象徵著在變遷的中國社會中,一股不滅的精神力量。

當大陸機器人會跳舞、能接客,台灣的科技夢在哪?

倪國緯AI繪製的插圖,描繪央視春晚舞台上,穿著東北大花棉襖的人形機器人手持紅色手絹跳秧歌,融合科技與傳統藝術。

2025年央視春晚,一場名為《秧BOT》的表演讓人目不轉睛。16台來自杭州的H1人形機器人,穿上鮮豔的大花棉襖、手揮紅絹,在紅金燈光下隨節奏起舞,完美演繹東北秧歌。那一刻,科技不再冰冷,而是充滿了人情味。許多台灣網友驚呼:「這才是真正的未來感!」這場演出不只是炫技,更象徵人工智慧與傳統文化的奇妙融合。從舞台技術、動作演算到服裝設計,每個細節都展現中國AI產業的成熟與自信。當人形機器人都能跳出生活的韻律,未來的世界,或許真的比想像中更溫暖。

當Podcast被資本收編:從喜馬拉雅到得到,聲音產業的下一步?

倪國緯撰文配圖:一名男子戴著耳機聽手機音樂,象徵AI繪製的耳朵經濟時代

最近在臉書與IG上頻繁出現「喜馬拉雅國際版 Himalaya」的廣告,讓我想起自己多年來關注中國大陸Podcast產業的經驗。身為「喜馬拉雅」與「得到」的長期用戶,我見證了這些平台如何從內容創作走向資本整合。2025年6月,騰訊音樂以12.6億美元收購「喜馬拉雅」,象徵聲音產業正式進入整合時代。這不只是企業交易,更是「耳朵經濟」在AI與資本推動下的演進縮影。相較之下,台灣的SoundOn與好好聽FM仍受限於市場規模與投資不足。聲音平台的價值,來自用戶長期的信任與陪伴,也提醒我們:當AI讓聲音製作更容易,誰能在這場「聲音革命」中找到自己的節奏,才是關鍵。

「羅永浩開戰西貝」:一場預製菜風暴,揭開中國餐桌的真相

AI繪製插圖,左邊是廚師在熱氣騰騰的廚房現炒料理,右邊是工人在冷色調中央廚房處理冷凍預製菜,兩邊形成鮮明對比,象徵傳統與工業化的衝突。

在中國掀起熱議的「預製菜之戰」中,羅永浩與西貝的爭執,讓大陸餐飲業的信任危機浮上檯面。倪國緯在專欄中以親身在北京工作的經驗,回憶當年初嚐西貝時的熱氣與真誠,對比如今被質疑充滿冷凍料理的餐桌,感慨萬分。文章深入剖析預製菜的產業背景與社會反應,指出問題不在「預製」本身,而在「誠實與透明」的缺席。透過這場風波,倪國緯強調,消費者要的不是效率,而是信任;吃飯不僅是味覺,更是人與人之間的誠意。這篇文章提醒人們,食品安全與真實標示,是任何餐飲品牌都無法忽視的底線。

我的十一黃金週:奔向草原的自由假期

倪國緯AI繪製:一群人在廣闊草原上騎著馬奔馳,感受自由與假期的愜意。

每年「十一黃金週」是中國最熱鬧的長假,景區人山人海、航班爆滿,但對我而言,那是一段屬於自由的記憶。當年在北京工作時,我選擇不回台灣,而是在近郊的康西草原度過假期。那裡天空遼闊、風聲輕柔,我第一次騎馬奔馳,感受到與城市截然不同的節奏。馬兒的記憶比人還深,牠們懂得方向,也懂得誰曾冒犯。那趟旅程讓我明白,假期的意義,不只是放鬆,而是讓人重新與生活對話。如今每逢「十一黃金週」,我總會想起那片草原,那是屬於我在大陸的自由假期。

從北京出發,我帶同事前往韓國,看見不一樣的中國

倪國緯AI繪製插圖:一位台灣男子帶著大陸男女同事在韓國首爾景福宮前旅遊合影,背景可見首爾塔與傳統宮殿,畫風明亮生動。

韓國重新開放大陸團客免簽,讓我想起多年前在北京工作的那段時光。那時,我是公司裡唯一的台灣人,帶著三、四十位大陸同事搭乘遊輪前往韓國旅遊。那趟旅程原本只是業績獎勵,卻成了我人生中最難忘的經驗。從擁擠的船艙到首爾街頭的笑聲,我第一次近距離看見大陸年輕人真實的模樣,他們節儉卻熱情,拚命工作也懂得享受生活。站在景福宮前,看著他們興奮合影,我忽然明白,中國的力量不在宏大的口號,而在這些平凡而努力的人身上。那趟旅程讓我重新理解了跨越與理解的意義,也讓我看見人心之間最真誠的連結。

中國「數字人」正走進真實世界,重塑直播產業

AI繪製的數字人直播示意圖(中國直播電商趨勢,倪國緯專欄)

在中國,AI「數字人」正從實驗室走進真實世界。由百度打造的「羅永浩數字人」登上直播舞台,七小時吸引1300萬人次觀看,創下逾5500萬元人民幣的銷售佳績。它不僅能模仿語氣表情,還能即時互動,讓人彷彿置身真實現場。這不只是技術突破,更是直播產業被重新定義的開始。本文由倪國緯撰寫,帶你感受這場AI浪潮如何改變內容與生活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