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頭入場:從「荒誕笑話」到「殘酷現實」
說實話,當大家看到全球廚衛巨頭科勒(Kohler)推出智能馬桶攝影機Dekoda的新聞時,許多科技觀察者腦中第一個反應是深深的「遺憾」或「後悔」。
科勒在2025年10月20日發布的這款產品,是一款夾在馬桶邊緣的AI攝影機,專門用來觀察和分析排泄物,追蹤腸道健康。定價599美元,隔日就開始發貨。
為什麼遺憾?因為這幾乎完全複製了一年前初創公司產品「王座」(Throne)的概念。當時,這個創意在許多科技評論中被視為一個「開腦洞」的案例,甚至被戲稱為「最懂你的馬桶」。
那時,這個概念在很多人眼裡是個笑話,是個充滿隱私疑慮的荒誕想法。然而,擁有150多年歷史的科勒,不僅把這個「笑話」變成了現實,定價更高,甚至還成立了子品牌「Kohler Health」。這證明了:很多我們看不起的概念,在巨頭眼中,可能馬上就看出了潛在的巨大商機。
從「屁股指紋」到訂閱制的賺錢新邏輯
這個「馬桶攝影機」的市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
笑話期: 第一次看到Throne,大家覺得隱私風險大,市場不靠譜。
觀望期: Throne拿到400萬美元融資,連環法冠軍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同時也是癌症倖存者)都投資了。這讓人開始覺得「也許不只是噱頭」。更有趣的是,他們當初為了拿到投資,直接在阿姆斯壯家的馬桶上裝好原型機,等到這位傳奇「解放」出來後,才拿到支票。
錯失期: 看到科勒直接入局且馬上供貨,市場才徹底驚醒:「我們低估了這個需求痛點。」
值得深思的不是產品細節,而是科勒的商業模式。硬體599美元只是「入場費」,更重要的是後續的訂閱服務:單人每月6.99美元,家庭每月12.99美元。科勒的目標不再是「賣馬桶」,而是轉向「賣健康監測服務」。一旦用戶用上10年,訂閱收入將遠超硬體本身,這正是從一次性硬體銷售轉為長期服務收入的關鍵信號。
這個細分領域其實早有研究。斯坦福大學在2020年就曾研發出智能馬桶,甚至為了區分用戶,發明了聽起來極度清奇的「肛門指紋」(Anal Fingerprint)識別技術。雖然最終市場上採用了更簡單的指紋或藍牙識別,但這也證明了技術界對這個場景的探索已長達近20年。
找對痛點:從牌局玩笑到五億市場
從Throne的起源來看,這個產品最初的想法,不過是2021年一場撲克牌局上的玩笑——有人開玩笑說,如果能把排泄物數位化,提供持續追蹤,那該有多酷? 後來,創始人從擔任醫生的母親那裡聽到了真正的需求:病人為了追蹤病情,經常傳排泄物照片給她看。
當技術成熟、需求上升,巨頭入場是必然。這幾年AI視覺識別技術成熟了,而人們對腸道健康的關注度也飆升,年輕人大腸癌發病率增加,「排便日誌」甚至成為社群流行話題。
發生在馬桶邊的「大生意」,帶來什麼啟示?
1. 護城河藏在「專業細分」裡
馬桶攝影機聽起來小眾甚至荒誕,但它恰恰因為足夠細分、足夠專業而形成了護城河。它要求:懂AI視覺識別、懂醫學知識(布里斯托糞便分類法)、懂隱私加密、還得懂硬體設計。每一項單看都不難,但組合在一起,就是門檻。
2. 不要害怕市場「小」
全球有5000萬腸道疾病患者,如果只有10%願意每年支付100美元訂閱費,這就是一個高達5億美元的市場。小市場往往競爭較少,能讓你有時間建立壁壘。
3. 快速驗證,不求完美(MVP至上)
Throne從2023年啟動到2025年5月拿到融資,只用了不到兩年。他們先驗證需求,做出最小可行產品(MVP),找到第一批願意嘗試的用戶,再累積數據,完成資金閉環。這告訴我們,不需要像科勒一樣擁有百年品牌積累,只需一個能工作的AI模型和一個保護隱私的方案,就能找到你的機會。
或許有人會說,這東西真的實用嗎?就以我個人為例,過去在大陸工作時,看中醫總說我身體很寒,導致我常常拉肚子。看來,我或許也是這類設備的潛在用戶,畢竟這種持續的、非侵入式的監測,能讓我知道到底是吃錯了什麼,或是身體狀況真的出了問題。
當所有人都覺得這是個笑話的時候,很可能正是最好的機會。在AI全面改變世界的今天,連馬桶都升級成了健康監測站,還有什麼不可能呢?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