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國緯專欄插畫:描繪地溝油(餿水油)從左側陰暗的餐飲後巷(代表食品安全夢魘),透過一道金色光芒轉化,成為右側現代化工廠提煉出的可持續航空燃料(SAF)並驅動飛機飛行的對比圖,象徵科技與產業的巨大轉變。

我的北京地溝油驚魂記:餐桌公敵如何變身全球瘋搶的「綠色黃金」

倪國緯親身經歷分享:多年前在北京工作,我的「神舌」朋友如何分辨出餐桌上的地溝油(餿水油)?曾是食品安全夢魘的地溝油,如今竟在國際市場上身價暴漲,成為美歐各國瘋搶的「綠色黃金」!從川普揚言禁運到轉身成為可持續航空燃料(SAF),倪國緯深入解析這場廢棄食用油(UCO)產業的華麗轉身與背後的科技煉金術,看科技如何改變世界。

倪國緯專欄插畫:描繪地溝油(餿水油)從左側陰暗的餐飲後巷(代表食品安全夢魘),透過一道金色光芒轉化,成為右側現代化工廠提煉出的可持續航空燃料(SAF)並驅動飛機飛行的對比圖,象徵科技與產業的巨大轉變。
這是倪國緯為您解析「地溝油逆襲」現象所繪製的插圖。過去人人喊打的餿水油,在國際淨零排放趨勢下,華麗轉身成為美歐各國瘋搶的環保燃料(UCO)。一張圖看懂地溝油如何從餐桌公敵,變身為炙手可熱的「綠色黃金」。

美國總統川普在美東時間10月14日發文,指控中國「故意不購買我們的大豆」,害慘了美國豆農,並揚言「作為報復,我們正考慮終止與中國有關的食用油和其他貿易要素的業務」。

這話乍聽之下,像是一支針對中國的「經濟大棒」,但仔細一查數據,就會發現有些不對勁。我用百度找了一下數據,發現2025年1月到8月,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各種食用油,連黃油、魚油等全都算上,總貨值還不到人民幣6億元。拿這個當作「報復」手段,未免有點莫名其妙。

後來再看一些報導才發現,許多產業專家猜測,川普真正想打擊的,不是普通的「食用油」(Cooking Oil)貿易,而是「廢食用油」(Used Cooking Oil,簡稱 UCO)的貿易,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地溝油。

就是那個曾經讓兩岸三地老百姓聞之色變的「地溝油」、「餿水油」!這個猜測背後,隱藏著一場我們看不到,卻正在國際上激烈進行的「食用油戰爭」。但對於我來說,一聽到「地溝油」,腦海裡立刻浮現的,卻是我當年北京工作時,那段既不安又無奈的餐飲歲月。

地溝油陰影下的北京餐桌:我的「人體偵測器」朋友

如果你問我,對於「地溝油」最初的印象是什麼?那絕對是與「食品安全」緊密捆綁的夢魘。

在台灣,我們稱它為「餿水油」,是指從廢棄食物或殘渣中提煉出來的油,包括回鍋油(萬年油)等被重複使用的食用油。醫生表示,「餿水油」含有微生物、鉛、苯並芘、黃麴毒素等物質,人吃了有致癌風險。

記得在大陸工作的那一段時間,大陸媒體一篇接一篇,報導有人從下水道撈油、從飯店後巷偷油、再倒回食用油桶裡販賣。每次看到那種畫面,都讓人胃口盡失。每次外食,心裡總是惴惴不安,深怕自己吃進了不該吃的東西。

這時候,我的北京好友XZM就派上了用場。XZM是個香港人,在台灣念大學,又在北京念博碩士,他秉持著香港人對美食的執著與特性,很會品嘗東西,練就了一身「神舌」功夫。他經常能一吃就判斷出這道菜的火候、調味哪裡不對勁。

在那個地溝油風聲鶴唳的階段,他簡直成了我的「人體地溝油偵測器」。每次在餐廳吃完飯,他就會像個美食評論家一樣,一臉嚴肅地做出判斷:「這家餐廳以後不要來,油裡有怪味,八成是地溝油。」或者,「這家不錯,油很清爽,應該沒用地溝油。」

感覺上被他品嘗出來用地溝油的比例很高,高到我覺得北京是不是沒幾家能去的地方了。不過,可選的餐廳就是那麼多,他說是地溝油的餐廳,我還是照吃不誤。那份無力感,我想許多當時在異鄉打拼的人都能體會。

誰能想到,當年這個人人喊打、避之唯恐不及的「餐桌公敵」,如今竟然在國際上完成了一次華麗到不可思議的逆轉,成為了各國爭相搶購的「戰略物資」?

餐桌廢棄物到航空燃油:地溝油的華麗轉身術

當時地溝油的回收,是一條灰色產業鏈。有人半夜駕著三輪車在餐廳後巷偷偷收桶,用篩網過濾、加熱除味、再摻點新油稀釋,就能重新賣回市場。油桶上沒有編號、沒有來源紀錄,全靠人情與現金。餐館為了省錢,一桶油便宜三分之一,誰還管它從哪來。那是制度空白留下的陰影。

地溝油的逆襲,要從2011年荷蘭航空的嘗試說起。那年,一架波音737客機加注了地溝油加工的生物燃油,成功完成試飛。這證明了地溝油經過專業處理,可以轉化為生質柴油(Bio-diesel)或更高價值的可持續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簡稱 SAF)。

與大豆油、棕櫚油等傳統生物燃料原料相比,地溝油原本就是廢棄物,用它來煉油,幾乎是零碳排放的潛力股,能顯著減少航空業的碳足跡,碳減排效率高達80%。在全球對抗氣候變遷,歐盟、美國等國家推動嚴格碳排放規定的背景下,這種環保、可再生的廢棄食用油(UCO),立刻成了炙手可熱的「綠色黃金」。

於是,根據大陸媒體的報導,地溝油的回收開始了新的方式。夜裡的餐廳打烊,學徒打開隔油槽,把那層黏稠的食用油倒入一個帶鎖的金屬桶。桶身貼著QR碼,掃描後螢幕上會跳出餐廳名稱、重量、時間,最後由回收公司上鎖封存。油桶不再匿名,而是有了身分證。

凌晨兩點,回收車準時抵達。司機核對桶號,掃碼上傳資料,再將油抽入密封槽,全程有GPS定位,行駛路線、重量變化都記錄在案。整個過程不再神祕,不再可疑。這套制度的背後,是環保、城管、公安與交通等部門共同監管的成果。曾經的黑油,如今有了合法的去處。

到了處理中心,廢油先經沉降、過濾、脫水,再脫除雜質與酸性物質,變成乾淨的工業級混合油。接著被送往煉化廠進行加氫、脫氧、裂解反應,最終轉化為生質柴油或可持續航空燃料。中國作為全球人口大國,食用油消耗量巨大,地溝油的產量自然也巨大。這塊曾經的「燙手山芋」,在政府強力監管、以及市場誘因的雙重作用下,被規範化地收集起來。常去的餐廳,後廚的隔油池多半與持有特許經營許可證的專業回收公司簽訂了協議,地溝油會被灌入帶鎖、帶編號的密封桶,並將數據上傳到政府的廢油追溯平台,嚴防地溝油回流餐桌。

這種規模化、規範化的收集體系,讓中國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廢棄食用油(UCO)貨源國。國際市場也因此掀起了「搶油大戰」。最開始是環保法規嚴格的歐洲,接著美國也加入了戰局。美國在拜登政府執政期間,推出了《通脹削減法案》,大力補貼 UCO 產業,使其可再生柴油產能翻倍,產生了上百萬噸的 UCO 需求缺口。美國公司霍尼韋爾開始在中國尋找 UCO 供應商,甚至合作建設生產基地,將地溝油轉化為航空燃料。結果,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地溝油,從2022年佔其總進口量的0.1%,短短兩年內激增了600倍,成為中國 UCO 的最大出口目的地之一。在美國與歐洲瘋狂追逐可再生能源的年代,中國這條「廢油煉金術」產業鏈成了全球能源市場的新寵。

2024年,中國出口了超過295萬噸廢食用油,主要流向美國、歐盟與新加坡。歐洲航空公司要求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而地溝油轉化的航空燃料(SAF)減碳效率高達80%,幾乎是「天生的綠能原料」。因此,過去被譴責的地溝油,如今成了各國爭搶的戰略資源。甚至日本ENEOS、Cosmo等石油公司也紛紛搶灘中國市場,簽下長期採購協議。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川普要「叫停」食用油貿易。他真正瞄準的,正是這股能用於新能源的中國地溝油。這既能進一步打擊新能源產業,又能擺出報復姿態,一石二鳥。

科技改變世界:地溝油的未來與產業啟示

從餐桌上的毒藥,到國際市場的搶手清潔能源,地溝油的轉變堪稱魔幻。我常想起那位香港朋友。那時他用味蕾分辨良心與黑心;如今,靠的是制度與科技。十餘年間,地溝油從公害變資源,從人心的陰影變成國際的亮點。

想當年,我們吃飯時還在擔心「油是不是乾淨」,如今卻有專家呼籲,地溝油這麼好的燃料應該「留給自己用」,甚至要將其列入國家戰略資源。一個看似無解、人人厭惡的「社會問題」,一旦與全球的產業大趨勢(如能源轉型、碳中和)相結合,並且有技術將其高效、高值化地解決,就能徹底「變廢為寶」,甚至成為新的產業機會。這就像是告訴我們:眼前的任何一個「難題」,只要我們轉換視角、保持對時代趨勢的敏銳覺察,它就可能是下一個「巨大機遇」的起點。看來,科技的確可以改變許多事,連我們曾經的餐桌夢魘,如今都飛上了國際舞台。

延伸閱讀:
川普揚言停止從中國採購食用油 報復北京停買美黃豆

那隻不肯進屠宰場的豬,讓我想起台灣非洲豬瘟的警訊

我被教授打了個C,卻看透了美國製造業的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