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中梧棲一處養豬戶近日爆出疑似非洲豬瘟案例,短短十天內有一百一十七頭豬死亡,檢測呈陽性。消息傳出後,全台養豬戶心頭一沉。這不僅是疾病警報,更是對整個農業防線的一次震撼。
非洲豬瘟沒有疫苗,也沒有藥物,唯一能做的只有撲殺。對豬農而言,這兩個字意味著一生心血付諸東流,也喚醒過去熟悉的恐懼記憶,那是1997年口蹄疫席捲全台的創傷。
那一年,屠宰場冒著白煙,農民哭著跪在田邊,阿兵哥殺豬殺到手軟。那場災難之後,我們花了二十四年,才重新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列為「非疫區」。如今病毒再臨,所有養豬人都在心裡祈禱,不要重演那一年。
我在大陸養豬場看到的那一幕
這幾天看到新聞,我的腦海中浮現十多年前的畫面。那時我在大陸工作,曾以農會駐大陸代表的身分參觀過一座大型養豬場。
豬舍裡上百頭豬安靜地吃食、休息。我注意到牠們總是選擇同一側躺下,於是問接待人員:「為什麼牠們都只睡那邊?」他笑著回答:「豬其實是很愛乾淨的動物,牠們會選擇乾爽的地方睡。別看牠們渾身泥巴,那只是外表,豬自己很懂得區分臥室和廁所。」
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從那一刻起,我開始重新看待這種被人誤解的動物。牠們有習性、有秩序、有情感,甚至有警覺心。
那天也參觀了該養豬場的電動屠宰場。看見一群豬被趕進屠宰場,沿著用欄杆圍成彎彎曲曲的長列,豬隻排隊陸續進入屠宰場屠宰區內。我看見總有幾隻豬排隊到屠宰場的進入屠宰區域的門口時,會轉身不願踏進那個門,工作人員就要拿長桿子去打豬屁股讓那隻豬跟著隊伍進入屠宰區域。印象深刻的是看到一隻豬,到門口就轉身,排到其他豬隻後面,工作人員拿長桿打牠,牠還是到門口就轉身,感覺牠應該知道牠只要進了這個門就再也出不來了,不願意慷慨成仁,最後工作人員只好越過欄杆跳進豬隻排隊的隊伍中,硬是把那隻豬推進門內,那一刻,我心裡一陣刺痛。豬也知道要惜命,而我們人類,卻常在自己的選擇裡揮霍生命。
從口蹄疫到萊豬:一場又一場的信任考驗
好友杜聖聰也在臉書上針對這個議題表達意見,提到:「口蹄疫教我們什麼叫慢半拍的代價,萊豬事件則教我們什麼叫信任的崩壞。」
我覺得說得非常好。1997年那場口蹄疫,讓台灣的豬肉出口夢碎,日本市場從此關上大門。農民們從出口轉向內銷,養豬場被迫現代化,冷鏈、屠宰溯源、防疫制度逐步建立。花了二十四年,才讓台灣養豬業從泥地走向智慧農業。
然而,2021年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卻讓豬肉再次成為政治戰場。那是一場信任危機。有人相信政府,有人懷疑政治。結果,藍綠各說各話,防疫與食安都被捲入口水戰。
但病毒不分藍綠,豬瘟不看政黨。當社會被撕裂成不同立場的群體時,真正該團結的防疫力量,反而被分散了。如今面對非洲豬瘟,我們再次被迫回答同一個問題:「我們還能相信專業嗎?」
廚餘養豬:潛藏的防疫破口
根據環境部統計,全台約有四百多家廚餘養豬場,目前發生疑似案例的台中就有三十六場。
依規定,廚餘若要餵豬,必須以高溫九十度以上蒸煮至少一小時,還要均勻攪拌並破碎成液狀。表面上看似嚴格,但實際執行的困難可想而知。
農業部雖規定飼養頭數超過兩百頭且取得環保再利用資格者才可使用廚餘養豬,但全台仍有多數縣市允許廚餘再利用,只有雲林、花蓮、台東、金門、澎湖等少數地區全面禁止。
這就造成漏洞,尤其對規模較小、資源有限的養豬戶來說,高溫蒸煮設備昂貴、操作耗能,一旦偷懶或疏忽,就可能讓病毒有機可乘。
養豬產業,不只是豬的事
養豬是台灣農業的命脈。全台有五千五百五十二個養豬場,豬隻總數超過五百萬頭,其中雲林、屏東、彰化、台南四縣市就占了全國七成以上。
豬肉是台灣人最主要的肉品,每年消費超過百萬噸,背後牽動的是飼料、運銷、加工、屠宰等龐大的產業鏈,年產值高達一千五百億元,養活超過六十萬人。一旦疫情擴散,不只是豬農會受害,整個民生物價、通膨壓力都會被連動放大。
但更大的危機,不只是經濟損失,而是信任的崩塌。若社會再度陷入互相指責與政治化的惡性循環,真正該做的補償、消毒、隔離就會被拖延。那時候,病毒就會趁虛而入。
豬的世界,人心的鏡子
回想當年在大陸看到那隻不願進門的豬,我總覺得那畫面像是一面鏡子。牠或許什麼都不懂,但牠知道恐懼,也在做出牠能做的選擇,退一步。
我們人類自認理性,卻常被利益、權力、政治推著走,最終連退一步的空間都沒有。
台灣花了二十多年才走出口蹄疫的陰影,如今又面臨非洲豬瘟的威脅。這一次,我希望我們能學會不重蹈覆轍,讓防疫回到專業,讓政治退出現場,讓豬農得到合理的補償與協助。
非洲豬瘟如果真的擴散,受害的不只是豬,而是一整個島嶼的生計與信任。我替豬農難過,他們在烈日下、在泥地裡,一頭一頭養出我們餐桌上的幸福,而現在,他們可能在一夜之間失去一切。
豬懂得選擇乾淨的角落休息,也懂得在死亡門前回頭。希望我們這個社會,也能在危機中學會回頭,回到理性,回到專業,回到信任。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