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年凝視滿牆中國影視劇海報的插圖

陸劇全球爆紅、台劇逐漸失聲:誰偷走了台灣的文化光芒?

中國大陸的文化軟實力正快速崛起,根據《2025全球軟實力指數》,中國首次超越英國,位居全球第二。從電玩《黑悟空》到電影《哪吒2》,再到《琅琊榜》《陳情令》等影視作品的全球熱播,中國文化產業的成熟度與影響力已達新高度。這股浪潮不僅席捲亞洲,也讓Netflix、Disney+等國際平台紛紛引進陸劇。相較之下,台灣影視與音樂產業近年陷入停滯,創作能量受政策侷限,市場規模日漸萎縮。昔日的華語文化中心,如今面臨被超越的危機。台灣若想重振文化榮光,必須重拾創意精神,突破體制限制,才能在全球文化競爭中再度發光。

台灣青年凝視滿牆中國影視劇海報的插圖
倪國緯用AI繪製的相片風格插圖,描繪台灣青年站在滿牆中國影視劇海報前,神情複雜,象徵面對大陸文化崛起的落差與思索。

倫敦商業諮詢機構 Brand Finance日前發布《2025全球軟實力指數》,中國大陸首次超越英國,躍升至全球第二名,僅次於美國。而英國、日本、德國則名列第三至第五。中國大陸這一排名的提升,絕非偶然。

去年《黑悟空》電玩遊戲席捲全球、今年春節檔電影《哪吒 2》票房飆升,準備躋身全球最賣座電影之一,中國文化產業的強勢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這股影響力涵蓋遊戲、電影以及短劇等不同領域,而在戲劇方面的突破與發展,尤為值得探討。

從《琅琊榜》到《陳情令》:影視劇改變全球文化版圖

十年前,中國古裝電視劇因粗糙布景、誇張演技常被調侃,然而隨著產業鏈成熟,資本投入加大,整體質量已不可同日而語。2015 年的《琅琊榜》被視為轉捩點,導演孔笙以水墨色調勾勒權謀世界,胡歌飾演的梅長蘇,以復仇與家國情懷交織,服裝道具考究,歷史情感盡顯,並首創「朝堂辯論」長鏡頭調度,被譽為「古裝權謀劇天花板」。該劇不僅創下韓國中華 TV 收視紀錄,甚至引發日本網民自發翻譯,展現陸劇的強大吸引力。

而《陳情令》更進一步,2019 年在東南亞流媒體 WeTV 上架後,迅速攀上泰國、印尼等地熱播榜首,主演肖戰、王一博的粉絲見面會在曼谷吸引五千人擠爆場館。該劇更衍生動畫、手遊、小說,形成「一魚多吃」的 IP 經濟,證明大陸影視作品的影響力早已超越語言與地域限制。

軟實力輸出:從國際平台到全球文化共鳴

其後Netflix、Disney+ 等國際串流平台陸續購入大陸劇版權,加速其影響力的擴散。《蒼蘭訣》在愛奇藝國際站同步上線,以十種語言字幕呈現,首週即登上馬來西亞等地的熱播冠軍,顯示中國奇幻類型影視作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與吸引力。

此外,陸劇也在進行「全球化改編實驗」,如《深夜食堂》中國版雖因「老壇酸菜泡麵」情節引發爭議,卻開啟了 IP 本土化製作模式;《三十而已》則被韓國 JTBC 買下翻拍權,反向輸出文化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這波文化熱潮不僅限於影視內容,一些演員的演技更是獲得許多人的激賞:像是于和偉,不僅在《覺醒年代》演活陳獨秀的文人風骨與革命激情,更完美駕馭仁厚君主與亂世奸雄,分別在《三國》扮演劉備與《軍師聯盟》飾演曹操;而在《人世間》飾演鄭娟的殷桃,將受盡苦難卻堅韌溫柔的底層女性演活,尤其那場寒冬中赤手串糖葫蘆的戲,手指凍得通紅卻帶著淺笑的細節,讓角色躍出螢幕。

而新生代演員更成為年輕人文化偶像。迪麗熱巴憑《三生三世》系列躍升頂流,異域美貌與靈動演技並存,多棲魅力橫掃亞洲;童星出身以《香蜜》《親愛的熱愛的》逆襲成「爆款製造機」的楊紫,擅以共情式演技打破甜寵劇套路;而肖戰更因《陳情令》魏無俠一戰封神,古裝神顏與眼技引爆跨國追星潮,定義Z世代偶像新範式。

曾幾何時,台灣才是華語流行文化的中心

還記得當年在北京工作時,台灣的流行文化幾乎是大陸人追逐的風向標。大S、F4 主演的《流星花園》,不僅掀起偶像劇風潮,大陸朋友總是滿懷憧憬地問:「接下來劇情會怎麼發展?」甚至有人問:「你在台北見過大S嗎?」這股狂熱不僅止於電視劇,音樂也同樣風靡。

有一次,我拜訪北京中關村電子商場的一位老闆,發現她正在播放童安格的歌曲。她興奮地說,幾天前才剛參加童安格的演唱會,不僅全家出動,還買了不少票送給商場員工。我好奇問她:「為什麼這麼喜歡童安格?」她笑著回憶道,當年兩岸尚未開放交流,她只能躲在棉被裡偷聽台灣廣播,那時候就對童安格的歌曲情有獨鍾。後來,大陸稍微開放,她不惜花錢購買盜版卡帶與海報,如今終於能親臨現場,自然要多買幾張票,以行動支持她年輕時的偶像。

還記得我曾觀賞張惠妹在北京工人體育場的演唱會,當她唱完某首歌曲後,舞台下最昂貴的座位區突然舉起一大片彩虹旗。朋友告訴我,張惠妹當年在演唱這首歌時曾公開支持同性戀群體,這讓她在大陸的同性戀社群中擁有極高的支持度。我看著台下滿滿的人群,半開玩笑地問:「難道全大陸的同性戀者都來了嗎?」朋友笑著說:「應該只是北京附近的吧,張惠妹在大陸每場演唱會,同性戀族群都會自發到場支持。」這場景不僅展現了台灣流行文化的影響力,也讓我意識到,台灣音樂與影視作品所傳遞的各種觀點,早已超越地域界線,深深影響著大陸社會。

台灣影視文化如何重振旗鼓?

過去,台灣的影視與音樂不僅流行於中國大陸,還風靡東南亞,影響力甚至遍及全球華人社群。然而,近年來,隨著產業政策侷限、創新動能不足,產量逐年減少,競爭力下降。許多作品受限於補助機制,導致創作空間受限,市場萎縮。

台灣曾是華語流行文化的驕傲,如今是否該重新思考,如何在全球文化競爭中找到新的定位?如何發揮自身創意優勢,讓台灣文化再次走向國際?這不僅是產業發展的課題,更關乎我們如何在文化浪潮中維持自身特色,讓我們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延伸閱讀:
China overtakes the UK to claim second place in Global Soft Power Index 2025

北京798藝術區:倪國緯談中國當代藝術的政治與商業衝突

為何「爛劇」也能爆紅?大陸短劇如何引領影視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