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移民局(ICE)9 月 4 日對喬治亞州現代汽車工廠展開突襲行動,逮捕了 450 名非法工作者,其中竟有超過 300 名南韓籍人士。 這場震撼的行動,再次把「非法勞工」、「程序正義」與「移民政策」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新聞畫面中,那些穿著工作制服的工人被押上車,背後是產線隆隆作響的工廠,讓人感受到現實的殘酷。
這一幕,讓我不禁想起多年前在美國讀書時,自己也曾與移民局官員正面對上。那是一段驚險卻帶著戲劇性的插曲,而這段經歷,讓我更深刻理解了「due process(正當法律程序)」的可貴。
雪城的那個週六早晨
那年我正在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攻讀公共行政碩士。某個週六早晨,我與幾位同樣來自台灣的同學相約,到學校前方新開的中餐館吃飯。聽說那裡的生意極好,我早早到了餐廳門口,卻發現還沒開門。於是,我就站在門口等朋友。
這時,一位美國白人男子走過來,隨意搭話:「這家餐館的菜好吃嗎?」
我笑著回答:「聽說不錯,所以今天特地和朋友來嘗鮮。」
對方打量了我一下,隨口問:「你看起來不像美國人,為什麼會在這裡?」
我如實回答:「我在雪城大學唸書,這裡聽說很有名,所以想來看看。」
話才剛說完,他突然亮出一張證件,語氣一轉:「我是移民局官員,懷疑你非法打工,要檢查你的證件。」
映照課堂裡的案例
那一瞬間,我彷彿跌進了電影情節。他不僅要求我出示證件,還按照規定念出我擁有的權利:「你有權保持緘默……」
我心裡一驚,本能地想掏出學生證。但下一秒,腦海裡浮現了前幾天憲法課堂上討論過的案例:一名駕駛因為無故被警察攔查,警方甚至要求打開副駕駛座的置物箱,結果搜出毒品。但最後,美國最高法院認定這種取證方式違憲,因為警察並沒有正當理由臨檢,程序不合法;因為程序不合法取得的證據都不算數,所以該駕駛無罪。最高法院創建了憲法第十四修正案,指出了正當法律程序(due process)的重要性。
這個案例,老師在課堂上反覆強調:即使警方找到的是「真實的證據」,但只要過程違反程序正義,那麼證據本身就無效。
想到這裡,我抬起頭,平靜地對那位官員說:「根據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 due process 原則,如果您要檢查我的證件,必須先出示相關文件,證明您有合法依據。」
一場出乎意料的對話
他愣了一下,忍不住問:「你是念什麼科系的?」
我自豪地回答:「Maxwell 學院公共行政碩士,現在正上憲法課程。」
他的表情突然放鬆,笑了笑說:「那是美國最好的科系之一啊。看來我沒有權利檢查你的證件。」說完,他看了看手錶,補了一句:「我該去餐廳裡檢查了。」
餐廳終於開門,我與同學們進去落座。用餐途中,那位官員果然從廚房走了出來,正好從我身邊經過。我忍不住和他打招呼:「你看,我真的是來消費的。」
他笑著點點頭,轉身離去。
這場突如其來的遭遇,雖然讓我當時心跳加速,但也成了我在美國留學歲月中最難忘的一堂「活課」。
從韓國工人被捕想到的反差
如今看到喬治亞州現代汽車工廠 300 多名南韓非法勞工被捕的新聞,我腦海裡馬上浮現那一天的經歷。當年,我能夠依靠「程序正義」來保護自己,但這些遠赴美國打工的韓國勞工,卻因為沒有合法身分,一夕之間失去了工作,甚至可能面臨遣返。
這種反差,讓人心中五味雜陳。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是非法打工,就該承擔後果。這固然沒錯,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們的存在,也是美國勞動市場、產業鏈、甚至移民政策中的一面鏡子。
當地媒體報導,美國車廠在高度依賴低薪外籍勞工的同時,卻又嚴格執行法律,將這些工人一網打盡。對比之下,制度的矛盾、社會的依賴與排斥,都赤裸裸地顯現在這場突襲之中。
程序正義的啟發
我的那段經歷,以及這次美國移民局的行動,都讓我再次思考:程序正義的重要性,遠比我們想像中更深遠。
法律的價值不僅在於結果,更在於過程是否正當。就像那個最高法院案例,即使找到毒品,如果是在違反程序正義的情況下取得,證據也必須排除。因為一旦放任程序被踐踏,社會將不再能保障個人的基本權利。
而在現實社會裡,無論是移民政策、執法行動,還是司法審判,程序正義是社會信任的基石。 當人們相信規則是公平的,即使結果不利,也會相對心服口服;反之,如果過程不透明、不正當,結果再「正確」,也難以服眾。
制度與人心
回想那個週六早晨,我或許只是一名站在餐廳門口的外國學生,但憑藉著對憲法的理解,爭取到了應有的尊嚴。多年後,再看到南韓工人被捕的新聞,內心不免感慨:有些人即使在異鄉努力,也可能因為缺乏合法保障而瞬間失去一切。
程序正義提醒我們:一個社會的公義,不只是看它懲罰了多少錯誤,而是看它如何對待每一個人的權利。 這才是制度能否長久維繫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