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時間,我總覺得命運不順,生活中接連發生的挫折讓我懷疑:是不是我的人生早就被寫好了?是不是努力也改變不了什麼?這種想法讓人灰心,甚至讓我一度想要放棄掙扎。
有時候,人生會陷入一種讓人透不過氣的低潮。連續的失敗、接二連三的不順,會讓人不禁懷疑:是不是我的命就是這樣?是不是再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結局?那種感覺,就像被一雙無形的手緊緊掐住喉嚨,想掙扎卻提不起力氣。正當我心灰意冷時,卻意外讀到了《了凡四訓》,這個古老的故事,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以為無路可走的人生,它讓我心裡重新燃起了力量。
一個被算死的命運
明代有一位讀書人,名叫袁黃,字坤儀,後來自號「了凡」。他是《了凡四訓》的作者,這本書原本是寫給兒子的家訓,但因為談到「人能改命」的體悟,後來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袁了凡年輕時,原本打算聽母親的話去學醫,因為學醫既能養家,也能濟世救人。然而,有一天他遇到一位鬚髮皆白、神態威嚴的老人,自稱姓孔,精於算命。他告訴袁了凡:「你不是學醫的命,而是有做官的命。明年,你必定會中秀才。」
袁了凡半信半疑,便帶孔先生回家。結果發現,他的推算幾乎無一不準,連生活細節都能言中。孔先生更斷定了他一生的命運:哪一年考第幾名、何時當官、五十三歲壽終正寢,甚至一生「無子」。袁了凡將這些一一記錄,結果多年下來,竟全都應驗。於是他徹底相信命運早有定數,乾脆不再奮鬥,任由自己淡淡過日子。
命運的轉折
直到多年後,他在棲霞山遇見了雲谷禪師。兩人對坐三日三夜,禪師驚訝他心境寧靜無妄念,問他原因。袁了凡答:「我的命早已算定,喜怒哀樂、生死榮辱都改變不了,所以也就無所牽掛。」
雲谷禪師大笑:「我以為你是聖賢豪傑,原來不過是個凡夫!只有凡夫才會被命數綑綁。極善之人,命數奈何不了他;極惡之人,命數同樣不能約束他。你二十年來任由命數擺布,一點都沒有改變,這怎麼算得上非凡?」
這番話像當頭棒喝,深深震撼了袁了凡。他追問:「那麼,人要如何才能超越命數?」
雲谷禪師回答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話:「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從此以後,袁了凡立志改過,每日反省,並用「功過格」記錄一言一行。他發誓要行千件、萬件善事與命運對抗。結果,他的命運真的開始逆轉:科舉考試名列前茅,仕途逐步開展;本被算定「無子」,卻有了兒子;原本五十三歲該壽終,卻活到七十多歲。那位算命準確無比的孔先生,最終還是被打破。
林肯的啟示
讀到這裡,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因為這不只是古人的傳奇,而像是我們每個人在困境中的縮影。當生活不順時,我們也常告訴自己:「命就是這樣了。」
歷史上,美國總統林肯的故事同樣給我極大啟發。他出身貧寒,年輕時接連失敗:做生意失敗、兩度競選落敗,甚至一度精神崩潰。如果他選擇相信「命中注定失敗」,那麼歷史上就不會有那位推動廢奴、改變美國的偉大領袖。林肯拒絕向命運低頭,不斷嘗試、不斷站起,最終寫下了屬於自己的篇章。
心理學的證明:命運可以改變
這些故事不只是勵志,更與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不謀而合。心理學與社會學研究揭示了這一關係的運作方式。羅伯特·K·默頓提出的「自我實現預言」指出,當我們堅信某事會發生,行為往往會朝這個方向發展。例如,認為自己不擅長考試的學生可能減少努力,導致失敗;相信自己能進步則會更認真準備,取得好成績。但若缺乏學習資源,信念的影響可能受限。
卡羅爾·德韋克的「成長型心態」認為,能力並非固定,而是能通過努力提升。相信這一點的人會把挫折當成學習機會,而非放棄。例如,學生在數學難題上受挫,若採取新策略練習,成績往往進步。然而,改變心態需要具體行動,如設定小目標,單靠信念不夠。
信念能引導行動,但成功還需實際努力與環境支持。這些理論提醒我們,積極心態是改變的起點,但結合資源與行動才能真正塑造未來。
與大家共勉:掌握命運的筆
當我把袁了凡的故事、林肯的人生以及心理學的研究串連起來時,心中的灰暗似乎被逐漸照亮。或許我現在真的不順,或許環境依然艱難,但這並不代表我的命就是註定如此。未來能否更好,不是算命師能決定的,也不是外在環境能限制的,而是我自己此刻願意如何選擇、如何行動。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這句話在我心中迴響不止。命運不是早已寫死的劇本,而是一本等待我們隨時加筆的草稿本。
希望我自己能牢記這份力量,也願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和我一起共勉:只要努力奮鬥,命運就能由我們自己書寫。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