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國緯網站上的扁平風格插圖,描繪一名男子背對觀者、面對被戰火摧毀的城市,象徵RAND報告中提及的台灣民間韌性挑戰。

「備戰」不能等政府!RAND報告揭露台灣民間七大弱點

美國智庫RAND發布《建立台灣韌性》報告,指出台灣若面臨戰爭,社會在七大面向如心理、醫療、基礎建設與政府治理等皆存在重大風險。本文深入解析報告內容,強調建立韌性不是為了挑釁,而是為了守護和平與生存。倪國緯呼籲社會勿自我撕裂,更應尋求對話與兩岸和平共處的可能。

當智庫報告說真話

2025年,美國重量級智庫RAND公司發表了一份名為《建立台灣韌性》的研究報告,主題是台灣在面對中國可能的軍事行動時,民間社會是否有足夠的「韌性」去支撐與生存。

這份報告沒有恐嚇、沒有煽情,而是用冷靜、專業的角度提醒:如果戰火真的降臨,政府、醫療、電力、糧食、交通、資訊、社會心理……我們準備好了嗎?

RAND強調,「民間韌性」是國防的一部分。平民不是旁觀者,而是決定社會是否能夠挺過危機、避免全面崩解的關鍵角色。他們依據歐洲、以色列、烏克蘭等國經驗,提出七大韌性領域,每一項都直指台灣當下最薄弱的地方。

一、心理韌性與社會凝聚力:抗住認知戰的第一線

當飛彈還沒來,資訊早已滲透。假訊息、認知作戰、網路輿論戰,每天都在發生。台灣的分裂政治與歷史傷痕,讓社會難以團結一致面對威脅。

報告指出,台灣需要更深層的心理建設——包含媒體素養教育、社區對話機制、公民參與訓練,才能在危機中維持信任與秩序。不是靠口號,而是要讓每個人都相信「我們是一起的」。

二、健康與社會福利:醫療系統準備好了嗎?

疫情時,我們曾驕傲於台灣的醫療系統,但戰爭比病毒來得更快、更亂。報告提醒,台灣多數醫院只具備處理少量外傷的能力,對「彈片炸傷、多部位出血、持續大量病患」缺乏應對經驗。

建議包括:醫護人員的戰傷訓練、急診調度系統演練、血液與藥品儲備制度強化、以及偏鄉的基本醫療能力建構。此外,長照機構、高齡者、身心障礙者也應納入戰時照護計畫。

三、關鍵基礎設施:一停電,就全癱瘓?

台灣的電網與通訊高度集中,某一座變電站或通訊中繼站受創,就可能造成大範圍停電與斷訊。報告指出,「分散」與「備援」是關鍵。

應投資發展微型電網、衛星通訊系統、防空地下設施等,並推動社區層級的「基本生活保障站」,讓物資與資訊不中斷。此外,資訊安全、網路防禦也需全面升級,避免在數位戰場上陷入癱瘓。

四、政府持續運作:如果總統府遭轟炸,接下來怎麼辦?

台灣的民主制度健全,但一旦遭遇攻擊,高層政府能否繼續運作?民眾是否能相信體制還有效?報告指出,台灣需設計「備援指揮體系」與「戰時合法性維持機制」。

包括:地理分散的備用政府指揮中心、各部會與地方政府的應變分權方案、以及「戰時民主維持法規」的準備,例如緊急授權、資訊揭露、基礎人權保障等,讓社會在混亂中仍能穩定前行。

五、交通與機動力:物資怎麼送,人怎麼逃?

若機場封鎖、橋梁炸毀、港口停擺,如何疏散平民?如何運送藥品、糧食與燃料?報告提醒,目前台灣在這方面準備相當薄弱。

應建立「戰時交通戰略網絡」:包括戰備道路、鐵道系統優先使用機制、臨時港口設施、水路補給點,以及與物流業者簽訂戰時調度協議。同時,也要教育民眾如何在緊急時自助避難、自主移動。

六、糧食與水:餓肚子的社會撐不久

台灣糧食自給率不到35%,水資源又集中在西部大河川,戰時若補給中斷,社會很快就會陷入恐慌。報告強調,飲食與用水安全是穩定人心的根基。

建議包括:擴大糧食儲備(特別是乾糧、罐頭)、推動社區農耕與糧食共享計畫、建立山區水源備援點、發展家戶級淨水與儲水技術等,讓每個人都知道「不靠外援也能活三天」。

七、對外網絡:讓世界聽見台灣的聲音

若斷航封島,誰替台灣發聲?報告指出,海外僑民、駐外代表處、友邦與國際媒體,將是台灣維持國際聯繫的關鍵。

建議建立「戰時數位外交中心」,整合僑社、NGO、學界、媒體資源,協助資訊外傳、籌集物資與資金、向國際組織爭取支持。學習烏克蘭經驗,將全球輿論變成台灣的保護傘。

真正的目標,是和平

看完這些,你可能會問:我們真的要走向戰爭嗎?答案是否定的。

這份報告從頭到尾都沒說「備戰是為了開戰」,而是說明「備戰是為了不打也能撐住」。唯有足夠的韌性,才能讓敵人知道,即使下手也無法瓦解我們,這才是真正的嚇阻力量。

但更根本的,是我們要守住和平。台灣不該也不想成為地緣衝突的火藥庫。我們期盼的是交流,是互動,是和平共存,而不是相互指責與升高對立。

現在最重要的,是降低社會內耗,避免將彼此當作敵人;是用理性化解誤解,用對話取代猜忌。台灣要和平,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我們明白:真正有韌性的國家,不是那個最能打的,而是最能守護人民生活的。

和平是底線,更是選擇。讓我們一起為兩岸和平努力。

延伸閱讀
Building Taiwan’s Resil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