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國緯,我的童年是一段不斷遷徙的旅程。父親是公務員,隨著他的調動,我們曾居住過台北市、中興新村、南投市與苗栗市。在苗栗,我曾就讀建功國小,最終定居於台中,這座城市成了我青春的歸屬,也是我初次理解社會運作的起點。
從台中師專附小、懷恩中學到台中一中,求學的每一步,我都對時事變化與人心流轉格外敏銳。高中時,我加入了台中一中的說研社,開始接觸辯論,並因此愛上了思辨與爭辯。年少時,口舌之爭成了我最強的武器,不僅總是試圖讓對方難以回應,也讓我不斷追求真理與正義,只要是我認為正確的事情,無論前方有多少阻力,我依然會勇往直前。這樣的態度也讓我在某些時刻得罪了不少長輩,卻也鍛鍊了我的堅定與毅力。大學時,我加入了中興法商的滔滔社,積極參與各式辯論比賽,進一步挑戰自己的思維邏輯與表達能力。這段時間,年少的我或許太過於好鬥,但也在口水戰與對話中,逐漸學會如何表達、如何聆聽。
大學畢業後,我選擇了赴美深造,並在雪城大學攻讀公共行政碩士。那是一所長年在公共行政領域名列前茅的學府,讓我學會了如何從制度出發,思考如何使社會運作更為合理。在學術的熔爐中,我不僅理解了公共政策的理論框架,更養成了系統性思考的習慣。隨後,我在華盛頓特區的喬治梅森與喬治華盛頓大學繼續學習,身處於政策決策的核心地帶,我見證了美國政治的運作,並逐漸培養出面對國際議題的宏觀視野。
返台後,我在新聞媒體、電子商務與地方政府等領域累積了豐富的經歷。從記者到編輯,從平台規劃到政務協調,這些工作讓我更加深刻理解,制度並非抽象的設計,而是直接影響人們選擇與命運的強大力量。
後被派往北京工作,在北京生活與工作十餘年,期間我參與了中國大陸A股上市企業的品牌定位與產業園區規劃,還涉足了展覽、文創、地方發展等多個領域。我也曾代表台灣省農會,推動兩岸農產品的交流與合作。在這段日子裡,與來自中國大陸不同城市和背景的同仁們密切合作,讓我更加深入理解一個龐大系統內部的決策邏輯與執行文化。
同時,我選擇進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攻讀博士,這讓我能夠在理論層面更全面地理解中國如何看待自身與世界的關係,並從治理結構到國際戰略,觀察中國如何塑造其未來的發展藍圖。這份學術歷程,讓我在知識的海洋中更加明晰了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情感與認知。
我的家庭歷史,也在這片土地上寫下了深刻的烙印。父親在1949年自昆明來到台灣,數十年後,我與來自湖北宜昌土家族的妻子成家,兩個孩子卻又在昆明出生。命運彷彿繞了一個圈,歷史與現實在我們身上完成了一次靜默的交會。這樣的背景使我對中國的觀察不僅限於外部視角,更是一種既熟悉又深沉的內在關聯。
如今,我在擔任立法委員助理的同時,仍持續關注AI科技、數位平台發展、輿論動態與中國產業趨勢,並努力將其轉化為具實用價值的公共思考。我始終相信,無論身處台灣、美國或中國,每一段經歷都在為未來鋪設基石。我期望能在未來的工作中,運用這些積累的經驗與知識,為社會帶來正向的改變與發展。




